一个11岁的中国男孩,独自飞越大洋,站在美国教室里,面对全英文课本发懵。这就是李知航的故事。2018年,他带着对“美国梦”的向往,踏上了低龄留学的路。谁能想到,这个瘦小的少年配资公司查询,如今长成一米八的青年,在美国实习月薪近2万人民币,活得像个“美国通”。
李知航的起点并不轻松。11岁那年,他在佛山一所国际学校读小学,英语好到能和外教聊得火热。家里爸妈早早计划让他去美国上大学,觉得越早出去越能融入。一次英语演讲比赛,他拿了奖,中介顺势劝说:“孩子小,送出去正合适!”李东当场拍板,交了定金。可妈妈罗燕霞却犯了难,舍不得儿子这么小就离家。她反复说:“太小了,心疼。”但李知航自己却跃跃欲试,觉得美国生活“肯定不一样”。
到了美国,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。寄宿家庭冷冰冰,递来一张规则清单:要做家务,不能随便吃客厅的食物,冰箱里的东西还得分区。一次,他误吃了标着“给儿子”的食物,被男主人当面责骂。后来,寄宿家庭干脆不给他做饭,下午放学后也不接送,扔下一句:“自己想办法。”李知航只能硬着头皮熬。他没有手机,爸妈远在国内,电话里听到他的哭声,心疼得睡不着觉。可他们不敢哭,怕孩子更撑不住。
李东一家不是特例。很多中国家长觉得国内高考像条挤破头的赛道,送孩子出国能“轻松点”。广州的黄蕾就是这样。高中学业压得她喘不过气,爸爸黄明生一问她愿不愿意去加拿大,她立刻点头。2023年初,她拖着行李箱飞到加拿大,脸上笑得像花一样。可到了那边,她爸陪读半年,发现女儿每天四点放学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,生活节奏慢得让他抓狂。国内她是早上七点出门,晚上十点回家,现在却没作业没压力。黄明生急得睡不着,担心女儿这样下去考不上大学。
海外学业真没想象中轻松。黄蕾后来考进滑铁卢大学,靠的是国内打下的数学基础。她在加拿大高中的五门核心课成绩,直接决定大学申请成败。她果断放弃不擅长的文科,全力冲刺理科,拿下两次数学竞赛的好成绩。可大学生活让她傻了眼。朋友圈里国内同学晒着轻松的大学日常,她却每天课程排满,熬到凌晨两点还在赶笔记。她忍不住吐槽:“比国内还累!”
低龄留学的成本也不低。李东一家为儿子留学花了三四百万。学费每年30万起步,大学阶段得40万,加上生活费、活动费,积蓄快被掏空。他们甚至卖了房子,凑齐启动资金。可房价跌了,原本值200万的房子,现在100万都卖不出去。张雯一家在泰国陪读,算下来一年也得40多万。学费、房租、签证、日常开销,样样都得精打细算。她说:“跟北京比差不多,小城市家庭可能觉得贵。”
钱是一方面,情感的付出更磨人。张雯见过不少妈妈为了陪读,放弃工作、朋友圈,孤身带着孩子在国外生活。她们总想着“我牺牲这么多,孩子得争气”。可国外教育不按国内的套路走,没标准答案,没题海战术,全靠自己规划。孩子一旦不如预期,家长的焦虑就炸了锅。专家王秋粟提醒,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留学,风险很大。没有家长陪,容易没安全感,甚至学不下去。
李知航算是熬出来了。换了新寄宿家庭后,他慢慢找到归属感。现在他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读金融,大三暑假就在当地一家大公司实习,月薪折合人民币近2万。他还跟爸妈说,如果读研,学费他自己掏。李东听了这话,心里既欣慰又复杂。当年送孩子出去,是想让他有更大舞台。可现在,孩子中文磕磕巴巴,假期忙着实习,回国都成了奢侈。签证、工签的麻烦,加上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,让李东只盼儿子能平平安安毕业。
黄蕾的妈妈陈静也看得很明白。她说,留学不是逃避国内竞争的捷径。国外大学毕业率低,挂科可能被开除。滑铁卢大学理工科毕业率60%-90%,文科就业也不容易。她和丈夫早早计划让女儿留在加拿大,觉得当地年薪高,回国却可能连工作都难找。她还劝朋友别花百万送孩子去美国读研,香港性价比更高。
低龄留学的路,远没有想象中简单。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闯关。4岁的许元宝刚到泰国时,哭了三天,语言不通,环境陌生。后来他跟菲律宾保姆聊做饭,英语突飞猛进。9岁的粘恩希在韩国上全英文课,像听天书,数学题还得编故事,急得眼泪直掉。可一年后,他在毕业典礼上笑得自信,妈妈刘一萱感叹:“适应难,但没放弃。”
每个家庭都在这条路上摸索。有人咬牙坚持配资公司查询,有人半路调整。你的家庭会怎么选?孩子出国早,到底值不值?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